立法會近日討論了一項議員議案,探索特區政府可以採取什麼政策措施,透過加強區域合作,積極建設香港成為亞洲醫療創新樞紐。
香港要發展成為亞洲醫療創新樞紐,可以說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一國兩制」下,我們具有「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的獨特優勢。一方面,本港獲得國策的強大支持。國務院在2022年5月發布《「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的政策目標包括要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做優做強健康產業等。而國家的「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也把加強產學研深度融合、塑造健康灣區等列入重點合作內容。
國策支持 一流醫療服務設施
另一方面,香港本身具備各項優質條件,例如,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在醫學領域的排名位居世界前列,本港又擁有一流的公、私營醫療服務和設施,也是亞太區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集資中心,貿發局近年又通過舉辦「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和「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等活動,促進跨領域醫療健康產業合作。
那麼,香港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有效發揮上述優勢呢?特區政府應該配合國家發展,發揮香港所長,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將官產學研、醫療健康服務以及資金和市場力量緊密結合起來,把香港建設成為亞洲醫療創新樞紐,增強本港的發展動能。但醫療創新領域廣泛,涉及醫療技術創新、數字技術創新和醫療管理創新,涵蓋眾多不同的技術、產品和服務,當局應制定清晰的目標和詳盡的規劃,聚焦某些重點領域。
首先,當局應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在其中的創新科技地帶,醫療科技是重要產業之一。港深創科園將會建設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定位清晰,但醫療創新研發對廠房設備和營運環境有特殊要求,當局應完善配套規劃,並進一步加快新田科技城相關基建的發展步伐。
其次,當局應進一步擴大醫療創新人才庫,包括持續優化《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下免試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安排,循序漸進地擴大指定院校名單,吸引更多醫生來港發展。同時,應積極支持本港第三所醫學院的建設,培養更多醫療創新領域的本地人才。
定灣區跨境藍圖 促資源聯通
此外,特區政府須推動制定大灣區跨境醫療發展藍圖,促進兩地醫療資源聯通,包括建立醫療數據共享平台,容許「醫健通」病歷跨境互通,加快兩地醫療藥物儀器互認的進程,深化與内地中醫藥業的交流協作,加強與內地中、西醫學人才的聯合培養等。
不能不提的是,本港應好好總結本港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和2019年冠状病毒病的防疫抗疫經驗,以防疫抗疫為契機,加強區域醫療專業合作,利用本港的創新科技和各種專業服務的優勢,一方面增撥資源,包括盡快規劃及興建傳染病大樓,以及培訓更多本地醫護專門人才。
另一方面,推廣本港防疫抗疫科技,亦大有可為:包括加強與貿發局合作,做好防疫產品及服務買賣雙方的配對工作,將世界最新醫療藥物、技術及投資機遇「引進」大灣區,並協助中國內地的醫療健康產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