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日(六月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盧偉國議員的提問和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的書面答覆:
問題:
有意見指出,本港製造業的不少生產活動已在境外進行,而由製造業衍生出來的各類生產性服務行業也越趨成熟和多元化。然而,政府在統計製造業的經濟數據時,一般只計及在本地進行的生產活動,而整個產業鏈的其他環節(例如產品設計及研發、品質檢測、貿易及物流運輸)的生產總值則撥歸服務業,以致製造業的工業產值對本港的經濟貢獻被嚴重低估。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會否更新統計製造業生產總值的方法,例如把與製造業有關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生產總值撥歸製造業,以及把本港製造業企業在境外的生產活動納入統計範圍,以更準確反映製造業的價值;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二)因應創新科技及先進工業的發展,政府會否盡快更新在製造業下的行業分類,以及時反映先進製造業佔整體製造業的比重和變化;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及
(三)有否計劃,在優化製造業的統計分類後,根據有關的統計結果制訂「再工業化」的藍圖及績效指標;若會,詳情為何;若否,原因為何?
答覆:
主席:
政府近年透過基建、人才、資金、技術及科研五方面,積極推動「再工業化」,發展以新技術及智能生產為基礎,而不需要太多用地或勞動力的先進製造業,以創造優質就業機會,帶動經濟多元發展。二○二一年《施政報告》提出的重組政府架構建議中,更建議將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正名為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以突顯由創科推動本港「再工業化」的發展。
經諮詢政府統計處(統計處),現就問題各部分綜合回覆如下:
創科局於二○一七年採納了創新及科技諮詢委員會所提出的關鍵績效指標。當中,就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所訂下的績效指標是要在二○二○年扭轉其下降趨勢。近年,相關比率大致穩定,沒有像過去二十多年般持續下跌。創科及「再工業化」發展不但可提供直接、優質的就業機會,亦可推動相關企業在港設立其他業務,例如市場策劃及推廣、銷售及會計、供應鏈管理等,從而帶動對其他行業的服務需求,間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令香港的整體經濟更多元。
我們留意到有意見指出香港的工業並非只限於傳統的製造業,建議應採用更廣義的理解,計算亦應包括支援生產的服務業,以進一步反映工業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根據統計處的經驗,支援生產的服務業在支援製造業的同時也支援其他行業,受訪機構未必備有其總業務收益中來自製造業的分項數字。創科局及創新科技署會繼續與統計處保持緊密聯繫,檢視製造業下的行業分類,以及探討編製相關統計指標的可行性,並會密切留意國際在計算製造業對經濟貢獻的統計方法的最新發展,以確保相關統計數字能夠反映實際情況。
近年,在不少企業成功實踐「再工業化」下,有越來越多企業有興趣投資於智能生產或積極提升他們現有的生產線。這顯示我們在推動「再工業化」的方向正確,工作漸見成效。隨着支援先進製造業的土地及設施相繼發展,我們可預見「再工業化」的發展將更趨蓬勃。
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發展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憑藉香港雄厚的科研實力、國際化和市場化等優勢,我們會繼續與業界、學術界及研發機構緊密合作,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持續完善各項推動創科及「再工業化」的工作。